TOP

坚守自主创新 格力成为创新驱动转型范本
发布时间:2016-07-27 21:47:17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2412

7月23日,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,吸引了专家学者以及制造行业的众多领军人物。本次论坛以“让世界爱上中国造·自主创新”为主题,进行了热烈且富有成效的讨论,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与出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本。其中,“格力经验”的再提升无疑成为论坛的最大亮点。

  “格力以自主创新、掌握核心技术为基础,正在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。”在“创造改变世界”主旨演讲中,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首次明确强调,多条腿走路成为格力的发展战略。

  格力多条腿走路,往往也容易被外界误解,认为格力越做越杂,认为格力越来越不像传统企业,失去了核心竞争力。董明珠对上述说法在论坛上给予明确“回击”。

  董明珠说,企业成败不取决于专业化还是多元化,而在于强大的核心技术体系,在于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。格力“人人创新、专心致志、挑战自我”企业精神,使得由核心技术延展出来的多元化实为顺其自然,水到渠成。

  董明珠还表示,制造业不能以传统还是现代来衡量。传统是守住自己的过去,不能看到未来,或者创造未来。制造企业只要有创造精神,挑战精神,只要有远大的发展目标,就不是传统企业。

  与会者的一致看法是,对于多年秉承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行业代表来说,在探索民族品牌和世界品质的道路上,在迎合国家发展需求上,格力越走越远,越来越值得期待。可以说,格力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坚守自主创新,创新驱动成长的转型范本。

  格力的多元化之路

  在资本横行的时代,多元化大致有两条路径,一是基于自身核心技术,不断向周边或相关产品延伸、扩展的自然衍生,一是基于并购等资本游戏视角下的野蛮扩张,而扩展的范围往往又与企业原有业务没有直接关联。

  格力属于前者。空调主业大而强,一直是格力的优势,产品质量赢得世界尊重。近年来的格力又相继布局智能装备、精密模具等领域,开辟“多条跑道”,而这所有一切,均离不开自主创新的王牌。

  在董明珠看来,精密模具、智能装备,根本不是跨界,而是技术的衍生。自然衍生更符合技术自身的规律,公司制度的内部协调也更为顺畅,管理成本会更低。

  以格力的智能装备为例,董明珠曾多次提到一个实例,受限于国内技术匮乏,格力先前也希望从美日等技术发达国家引入自动化生产线,但要么是无法拿到最先进技术,要么是开价过高,成本巨大。痛定思痛,与格力专注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气质一脉相承,2012年底,格力就制定出自动化规划方案。

  格力相继成立自动化办公室、自动化技术研究院,2015年又建立智能装备公司。在格力珠海、武汉、郑州基地的两器、钣金、注塑等生产工序上,自动化应用率已经达到了80%。

  “外界都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,但你走进公司再一看,它已经变成一个装备制造公司,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走到这条路上去了。”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这样感慨。而智能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工匠精神,恰恰相反,越是智能化,越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。

  数据显示,起步的三年,格力在自主研发、自主制造的智能装备上,已经投入40亿元,覆盖企业的全产业链,已经全面服务全球的家电、汽车、卫浴、食品、医疗、电子企业等。

  多元化的格力之源

  当“中国制造2025”提出自动化、智能化之时,格力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、同时也大有裨益于中国制造的道路。以强大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能力为代表的自主创新,与其他非空调主业的探索一样,为格力的多元化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。

  熟悉格力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,格力之所以成为世界空调业的霸主,受益于其对自主技术的执着。而格力多元化道路的开拓,正是自主创新的“无心插柳”。

  无论是空调制冷技术的延伸,还是格力手机等家居智能的扩展,又或是智能装备升级,都是多元化的外在表现。格力之所以能在自主创新基础上迈向多元化,内在力量取决于企业制度与文化的支撑。

  这也正是董明珠自己的思考,什么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?第一个就是制度建设。第二个就是企业营造公平环境,让每个人感觉到在这里受到别人的尊重。格力之所以2010年喊出“掌握核心技术”这一口号,就是因为“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厉害,关键要有优秀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,而不是仅仅讲有没有技术。”

  缺乏好的文化,企业没办法可持续发展。今天做得好,不等于明天可以同样做得好。格力脱胎于国企,难免会带有国企的优势以及顽疾。

  所有的制度,最终还是要人来制定、执行,能否树章立制,能否真正贯彻,实为企业建设命脉。格力很早就看清楚这点。董明珠从“关键少数”入手,比如,不允许公司领导层通过关联交易等为亲属谋取私利。事实上,不少企业正是败于此,国企尤甚。这本是最基本要求,但很多时候却涉及对既得利益的深刻调整,规章或道理都懂,关键要有魄力,敢于壮士断腕。

  格力走过了这一步,较好较早地解决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,也使得格力上下能够有能力也有精力专注于核心技术,最大可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。

  事实上,格力也的确真正做到了以技术创新为主,没有停留在口号上。一方面,保持巨额的科研投入,另一方面,通过制度和文化不断强化创新基因。目前,格力电器拥有8000多人的专业研发队伍、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、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、7个研究院、52个研究所、632个实验室,累计申请技术专利22597项。

  在格力,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真才实学,而非学历。

  事实上,技术与制度是相互交融、良性促进的。比如,为了更好适应自动化生产的要求,格力的整个制造体系必须随之发生变革。据了解,为了同步调整自动化生产各个环节,需要重新梳理整个标准体系,管理机制和理念也要随之升级。

  格力担当促改革

  格力创新范本,始于企业自我净化,建基于制度和文化构建,孜孜以求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。事实上,每一步并非完全隔绝,而是相互兼容,组成格力大厦的一根根支柱,哪一步失败了,抑或变异走形,我们都不会再看到今天的格力。

  董明珠说,“格力进军多元化,不是因为企业简单的发展需要,而是一个社会变化的需要。”社会需求不只是适应时代需求,为消费者提供便利,还要为中国制造出一份力,与中国改革同迈步、共命运。

  “看到格力电器使用的很多数控机床都是进口的,我感到很悲哀。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,中国的制造业应该有能力服务于全球,这也是我们的梦想。”董明珠说,于是格力制造出了自己的数控机床。

  一个伟大的企业,注定不只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衡量,而是背负了更多责任。于己,是百年企业的雄心,是责任制造、质量制造、科技制造的追求;于国,则是直面时代问题,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担当。

  当前,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,面临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等一系列经济重任,格力已经谋局在先。

  拥有自然演化基因的多元化战略一旦打开,格力在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,大力提升中国制造品质,势必会大展身手。而这也正是中央领导所提出的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的一次尝试。《中国质量报》 

Tags: 责任编辑:admin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【举报】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上一篇为“中国制造”的成长点赞 下一篇京津冀三地联手打造唐山石墨烯产..

相关栏目